智家核心 最懂你心
首页 家装 潮向 攻略 评测 晒物 爆料 新品 手机 科技 家居
致幻“OD圈” 危害青少年
家核优居 2024-06-26 07:58:22 来源: 北京商报

🦆"如何做假的工资流水"🚷【——溦:155-7599-7328——】🏉致幻“OD圈” 危害青少年.

  “思诺思太贵了,但是真的爽,每次吃完画出来的都是艺术品。”

  “O了48T小美,眼前一片白光,爽翻了。”

  “家人们,O完吐血了,这正常吗?”

  这些对话都来自境外聊天软件中的一个“OD”经验交流群,在他们的圈子中自有一套黑话:药物滥用叫“OD”(Overdose的缩写),T代表药物片数,思诺思是国家管制的二类精神药品酒石酸唑吡坦片,右美沙芬叫“小美”,曲马多叫“多多”……群员们在群中日夜不停地交流着“心得”和“经验”。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美好的未来正在等着他们用双手创造,学业、就业、家庭等多重压力却也加之于身。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下,部分青少年选择滥用药物来寻求精神解压和生理快感。随着国家对麻精药品管制力度的不断加大,今年7月1日,右美沙芬等新一批易滥用药品将被列入国家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

  据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杨敏介绍,药物滥用与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个人身心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相关,事后的司法惩治无法“治本”,只有通过有效的管控和家庭、社会的关爱,才能为青少年搭建隔绝毒品最好的藩篱。

  神秘“OD圈”

  让人没想到的是,创建并管理着200余名群员的群主张强(化名)是一名年仅19岁的在校学生。

  患有抑郁症的张强因上学时人际关系不佳,生活长期压抑,后来通过朋友介绍,他第一次接触了“OD圈”。

  在翻墙浏览外网社交平台的过程中,张强逐渐深入了解“OD圈”,并开始尝试购买右美沙芬、盐酸美金刚等药物服用,试图从中取得致幻的感觉。

  现实是,药物引起的幻觉给他带来一时的兴奋,却也带来难以戒除的心瘾。

  心瘾让张强不嗑药就难受,手里没药就心慌,于是,他服用的药量也逐渐加大。

  正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时,用量一次一两片的右美沙芬,张强最多时一次吃36片,这导致他出现面部瘫痪、视物变形、无法行走等症状,他还因此多次被送去医院紧急洗胃。

  巨大的嗑药量,侵蚀着张强的身体,也给他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

  为了有更多钱用于继续嗑药,张强开始在外网社交平台上发布广告、建立“OD”交流群吸引客户,从而倒卖各类药品赚取差价。

  “你在不在宿舍?有件事情需要找你。”有一天,张强收到了学校辅导员发来的微信。看见跟辅导员一起来到宿舍的警察,他知道自己的事终究还是败露了。

  犯罪源于跑腿订单

  “我要报警,我好像买到了违禁药品。”2023年4月13日,无锡市公安局梁溪分局收到群众举报,称其在外网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人发布广告表示“让人飘到半空的神药有售”。

  因猎奇,他与卖家沟通后购买了“神药”。收到快递后,他发现该药品为思诺思。

  在查阅资料确定思诺思为国家管制的麻精药品,非法贩卖可能涉毒后,该群众最终选择报警。

  公安机关对其上交的快递进行取样鉴定后,确认该快递中的药品片剂均检出唑吡坦成分,随即进行立案侦查。

  经调查资金流向、快递寄收等信息,以及嫌疑人到案后的供述指认,一条隐秘的贩毒链条随之浮出水面。

  2023年4月18日,贩卖该药品的林刚(化名)于江西被抓获到案。随后,其上下线孟凯(化名)、张强等人也陆续在杭州、厦门等地被警方抓获。

  2023年8月25日,该案以贩卖、运输毒品罪被移送至梁溪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检察官梳理案件线索后发现,本案中孟凯单独或伙同他人谎称失眠,前往多家医院开思诺思,并通过自行送货、快递邮寄的方式,向多人贩卖思诺思。

  林刚、张强等人则采取货不经手,直接由上家孟凯负责快递邮寄给下家的方式,层层加价转卖以进行牟利。

  “我是从一个跑腿订单开始接触到这些事的。”面对检察官的讯问,孟凯悔不当初。

  刚毕业不久的孟凯本是外卖小哥。一次,他接到一个跑腿订单,下订单的顾客提供诊断证明,让他去医院帮忙配几盒思诺思。这一单让他获取小费100元。

  过了不久,孟凯又接到该客户的跑腿订单,这一次对方表示诊断证明丢失了,希望孟凯直接谎称失眠,从医生处获取诊断证明后开药。孟凯照办后再次获得小费100元。

  这两次经历让孟凯察觉到其中蹊跷,他上网搜索后才知道思诺思为国家严格管制的精神药品,只有经过医生诊断,并开具处方之后,才能在医院购买,而且该药品配药的时间和剂量都有严格规定,以防止药物滥用成瘾。

  尽管知道这是具有成瘾性的管制药品,其中的高额利润还是让孟凯铤而走险。

  3个月时间里,他和同伴分别前往11家医院,开思诺思80余次,共计1200余片,并通过社交平台寻找意向客户,先后15次向多人贩卖共计1000余片。

  “我知道这是违法行为,但抱着侥幸心理,总觉得这就是个药,又不是真的毒品,没有意识到会这么严重。”孟凯告诉检察官。

  同样抱有侥幸心理的还有张强、林刚,他们对滥用药品的危害和贩卖管制药品的性质都一清二楚,在与客户沟通时多次提到“卖精二风险大、容易死”等内容。但外网交易的隐蔽性,让他们以为自己能逍遥法外。

  青少年滥用药物亟须源头管控

  “心瘾远比体瘾更难控制,如果能重来,我一定不会再碰‘OD’。”张强在法庭上痛哭失声。

  今年1月4日,经梁溪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贩卖、运输毒品罪判处被告人孟凯有期徒刑3年9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判处被告人张强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3000元。其余涉案人员已另案起诉,相关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案子办理得很顺利,办案检察官杨敏却始终心绪难平。

  据杨敏介绍,购药的人多为青少年,他们中有的患有抑郁、焦虑等症状,在医院就诊后开始服用麻精药品,但因未按医嘱服用而产生成瘾症状;也有的通过网络等渠道接触到“OD”,因一时压力而选择借助药物滥用产生的幻觉逃避现实;还有的纯粹出于猎奇心理,为了追求刺激、兴奋的快感而进行“OD”。

  “有人O了100T小美之后再没出现了,不知道还活着不。”“OD和吸毒果然只有一线之隔啊。”他们的聊天记录令人触目惊心。

  近年来,一些国家管制的麻精药品常以“安眠药”“止咳药水”等名义对外销售,迷惑性强,而猎奇心理更重的青少年群体往往容易中招,滥用风险增大。美金刚等尚未列管的处方药同样有被青少年滥用的迹象。

  为实现禁毒工作“抓前端、治未病”,梁溪区人民检察院深入调研了当前麻精药品的处方权限、管理情况及青少年群体的用药现状,针对处方医生开展禁毒宣传,引导医生关注青少年患者用药情况、提供安全用药指导,从专业角度指导青少年遵照医嘱合理用药,阐明滥用药品的严重危害,实现对管制类麻精药品的源头管控。

  6月5日,在追踪回访中,该案中的购药人员周华(化名)向检察官表示:“父母现在对我管得很严,医院给开的药一直由他们保管,每天只给我吃1粒。目前我的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很多了,我会慢慢把这个药戒掉的。谢谢你们给我重来的机会。”

  华雪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