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家核心 最懂你心
首页 家装 潮向 攻略 评测 晒物 爆料 新品 手机 科技 家居
【光明论坛】科教协同育人 构筑竞争优势
家核优居 2024-06-27 14:37:08 来源: 中华网

❔"没有工作流水怎么办"🍻【——溦:155-7599-7328——】😔【光明论坛】科教协同育人 构筑竞争优势.

  【光明论坛】

  作者:孙明增(天津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引领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前,我国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新能源汽车加速驶向全球……今日中国,从山野乡村到繁华都市,从生产车间到科研场所,从辽阔海洋到浩瀚天空,到处都是生机勃发的创造,到处都是春潮涌动的景象。

  中国科技事业,何以光景无边、欣欣向荣?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审视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的壮阔实践,可以得出许多重要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科技人才相互支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有利于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赋能,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目标构筑人才竞争优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发展,我国科技创新日益展现强大优势,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3万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1.91%增至2.6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同时,我们要建成科技强国,应当具有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其中一个必备要素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明确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行进方向。

  科技创新靠人才。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破除人才流动体制性障碍,广发人才引进“英雄帖”;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破除束缚人才的“紧箍咒”;将人才评价权下放企业,让市场急需、企业认可的高端人才更有获得感;畅通人才发展通道,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出台人才发展新政策,抢占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智”高点。新征程上,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必将推动我国成为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

  人才培养靠教育。当前,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理工科毕业生群体,有2.4亿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对天津高质量发展的叮嘱。牢记嘱托,天津高标准建设天开园,探索“学科+人才+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从去年5月开园到今年4月,天开园注册科技型创新企业1500多家,引入科技金融和科技服务机构225家,形成了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引领科技创新的正向循环。

  创新活力,源自良好的创新生态。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营造创新生态的源头活水。近年来,一些地方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安徽推进实行“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制度,探索首席科学家、经费包干制、编制周转池、科技大市场等改革措施,给予科研单位和科学家更多自主权,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数据显示,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科技人才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北斗”组网、“嫦娥”探月、“中国天眼”等重大工程团队的平均年龄刚过30岁,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研主力军。

  逐梦星辰大海,潮涌锦绣山河。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是我们矢志不渝的攀登目标,是全党全国的共同责任。推动高质量教育、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科创相互贯通协同,一定能够形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倍增效应,新时代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必将更加精彩。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7日 02版)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