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家核心 最懂你心
首页 家装 潮向 攻略 评测 晒物 爆料 新品 手机 科技 家居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综述
家核优居 2024-06-28 07:49:22 来源: 香港文汇网

🌏"微信流水可以做房贷吗"🐗【——溦:155-7599-7328——】🐂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综述.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 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谢希瑶、严赋憬、周圆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等多项改革部署,勾画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并以之为指导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转变发展方式,开拓发展空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释放发展活力

  眼下,迎峰度夏临近,电力市场备受关注。

  6月17日,山东电力现货市场由试运行转正式运行,成为我国第三个“转正”的电力现货市场。与此同时,新版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

  依靠灵敏的价格信号,引导“源网荷储”协同发力保障电力供应,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市场化交易电量比重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5.6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已经达到61.4%。

  价格是市场变化的“信号灯”,也是市场调节的“指挥棒”。截至目前,我国已有97%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说了算,反映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为显著。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这一重要论断。

  将市场的作用从“基础性”上升到“决定性”,一词之差,反映我们党对市场作用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一道世界级难题,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理论创新引领实践跃升。

  十多年来,党中央牢牢抓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为显著,政府的作用更为有效。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首次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

  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稳步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

  一系列史无前例、破立并举的改革举措落地开花,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制度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被激活。

  截至2023年底,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1.84亿户,其中民营企业超5300万户,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2.3倍和3.9倍。2012至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03万亿元增长到3.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6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明显。

  2019年秋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这一“三位一体”框架,标志着我国经济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

  不断创新完善宏观调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等政策协调配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组合专项债、国债、税费优惠、财政补助等政策工具;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十多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不断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既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又及时防止市场的无序、失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持续优化经济结构 积蓄发展动能

  走进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氢能重卡往来奔忙、百亩光伏板整齐排列、厂区密布的数据采集点实时将数据传送到智慧中心。不久前,这里获评“绿色发展标杆企业”。

  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加速绿色化智能化转型……钢铁行业大刀阔斧去产能、调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正是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动能的缩影。

  问题是改革的呼声。

  时间回到2012年,告别两位数的高增长,中国经济增速新世纪以来首次回落到8%以下。同期,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不断显现。

  从判断我国经济发展处在“三期叠加”阶段到提出新常态,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明确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党对经济形势适时进行科学判断,不断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此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一条主线,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和阶段。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新发展理念是相通的,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

  党的十九大明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党的二十大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

  党中央审时度势,着眼于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坚定走上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加快,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规模持续壮大。2012年到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从9.4%、28%提高到15.7%、33.6%;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45.5%提高至54.6%。

  需求结构不断改善——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积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进国内大循环更为顺畅、内外市场联通更加高效,着力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105.8%提高到2023年的111.4%。

  区域结构逐步优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长江经济带铺展高质量发展画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区域重大战略向纵深推进。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2.57%上升到2023年的66.16%,一个个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加快崛起。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向“新”而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当前,锚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各地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拓宽发展空间

  上海现有7万多家外资企业,仅2023年就新设外资企业6017家,同比增长38.3%,实际使用外资突破2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190条缩减至27条,制造业条目清零,服务业持续扩大开放……如今,上海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只有薄薄两页多。

  这里是建设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田”的起点。2013年9月29日,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诞生。随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年)》发布,首次用负面清单管理外商对华投资,迅速点燃市场热情。

  建立首个自贸试验区之际,适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注脚。

  不久后召开的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这一部分提出,“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在新形势下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建设自贸试验区的初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加快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为经济发展不断拓展新空间。

  “要加快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如今,我国已连续7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面对全球化逆风,我国积极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成功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一系列国际经贸盛会。

  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作出系列部署,要求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实施外商投资法,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自贸试验区提质扩容至22个,国家层面已累计复制推广了349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市场透明、知识产权、环保标准等方面加强制度安排;

  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十多年来,我国坚定不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也为全球经济开放合作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深化改革不停顿,扩大开放不止步。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已绘就,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中国号”巨轮正无惧风雨稳健前行,驶向更辽阔的水域、更光明的未来。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